音樂出版商可就「輔助侵權」控告 Anthropic

AI 平台對其用戶行為的責任正成為法律焦點

根據路透社報導,美國聯邦法官 Eumi Lee 於本週裁定,允許環球音樂集團(Universal Music Group)等多家主要音樂出版商,繼續推進其針對 AI 公司 Anthropic 的部分著作權侵權訴訟。

音樂出版商於2023年提起訴訟,指控 Anthropic 的 AI 聊天機器人 Claude,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,使用了包含碧昂絲(Beyoncé)、滾石樂團(the Rolling Stones)等知名藝人的至少500首歌曲的歌詞進行訓練,並能應使用者要求直接重製和提供受版權保護的歌詞。

Anthropic 先前請求法院駁回訴訟中的部分主張,但法官認為,出版商提出的論點具有說服力,即 Anthropic 的行為可能構成「輔助侵權」(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)與「代理侵權」(vicarious infringement)。法院指出,Anthropic 可能已經意識到其用戶利用Claude 進行侵權活動,並從中獲得商業利益。這項裁決意味著,即便AI模型訓練本身的合法性(即「合理使用」原則)尚未有定論,AI公司也可能需要為其平台產生的侵權「結果」負責。

本次法院的裁決,雖然僅為程序上的中間裁決,並未對實質侵權問題做出最終判斷,但其背後的法律意涵對所有AI開發者和平台業者都敲響了警鐘。以下幾點評論值得關注:

  1. 戰場轉移:從「輸入端訓練」到「輸出端應用」的責任
    過去多數 AI 著作權訴訟的焦點集中在「訓練階段」——AI 公司使用大量受版權保護的資料來訓練模型,是否構成「合理使用」(Fair Use)。然而,本次法院支持了「輔助侵權」與「代理侵權」的主張,這意味著法律審查的重點,已從AI如何「學習」,延伸至AI如何被「使用」。法院認為 Anthropic 不僅提供了侵權工具,更有可能從用戶的侵權行為中獲利且有能力控制,這正是傳統間接侵權理論的核心。這對AI公司來說,是一個更難以用「合理使用」來辯護的新戰場。
  2. 「知情並獲利」成為 AI 平台不可忽視的法律風險
    本案法官認為 Anthropic「可能知情」(could have been aware)並從中獲利,這是間接侵權成立的關鍵要素。這項觀點對AI產業的影響深遠。未來,AI 公司若想免於法律責任,可能不能再以「技術中立」或「無法控制用戶行為」作為擋箭牌。它們必須證明已採取足夠的技術措施(例如:輸出內容過濾、關鍵詞屏蔽等)來防止其服務被用於明顯的侵權活動。這種「平台責任」的延伸,將顯著增加AI服務的合規成本與開發難度。
  3. 訓練數據的「原罪」問題日益凸顯
    雖然本次裁決未直接處理訓練數據的來源問題,但在其他相關案件中(例如 Anthropic與作家的另一宗訴訟),該公司已被揭露曾使用來自盜版網站的資料進行訓練。這個背景事實,無疑會削弱其在法庭上主張「合理使用」的可信度。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,即使法院未來可能對「合理使用」抱持較開放的態度,但若訓練數據的來源本身不合法(即俗稱的「毒樹果實」),AI 公司將很難在法律上站穩腳跟。數據來源的合法性與可追溯性,已成為 AI 公司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。

    總結而言,此案的進展標誌著 AI 著作權訴訟的風向轉變。法律的焦點不再僅僅是抽象的技術辯論,而是更務實地審視 AI 服務在市場上所造成的具體影響以及平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。對於專利與智財權領域而言,這意味著除了關注AI技術本身的創新外,更需建立一套涵蓋數據治理、用戶行為管理及侵權風險預防的全面合規策略。

出處:Music publishers fend off Anthropic's bid to dismiss some AI copyright claims

音樂出版商可就「輔助侵權」控告 Anthropic
法如專利商標事務所 2025.10.13
分享這個貼文
標籤
歸檔
昔日手機霸主的新戰場-串流媒體
諾基亞控告派拉蒙侵權,凸顯影音串流的隱形成本與技術授權的時代來臨